這個賑災欽差很能干,到了東州府,不到半個多月,就將民眾給安撫住了。
很多外出逃難的,陸陸續續的回去。
而這時候已經過完年到了春耕了。
葉風這邊什麼都不能做了,專心致志的帶著人在大松莊培育紅薯苗。
他的辦法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對于那些沒有銀錢的老百姓,可以和官府簽訂契約,等紅薯收獲的時候將紅薯的四成交給官府,自己留下六成。
這樣的話,就不存在沒有銀錢的老百姓種不了紅薯了。
如今的太康朝還算是可以。
不少百姓手里也是有土地的。
雖然因為戰亂導致,可也算是打下了基礎。
如果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手里的土地就不會流失,不會流失日子就會越過越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一個多月的忙碌,紅薯全部出苗,并且長勢良好。
那邊京城又派人來了,主要是看看大松莊的混合水泥馬路。
這一次,來的是六王爺,又跟著跑出來的還有楚太宰。
到了之后,幾個人就在大松莊的議事廳里開了一個小會。
這一次,池縣令和胡主簿都來參加了。
第262章 修路
這次會議的核心內容竟然是要修一條從京城通向幽州的混合水泥馬路。
京城到幽州,差不多有一千多公里。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不能完成的,就看現在高大的城墻蔓延的防御工事。
還沒有那些現代工具呢,哪一個不是一磚一瓦給一點點建起來的?
真要建起來,也是好事一件。
尤其是他和閨女弄出來的配方,可以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堅硬程度很高,用上個幾十年完全沒問題。
六王爺還帶了工部的人來。
小小的大松莊,如今也戒備起來。
畢竟這里住了大人物。
好在葉風在第一年就將大松莊給打好基礎了。
如今主院在后面,客院在周圍,而且,雖然不奢華,可是卻很雅致。
院子里有山水,水是從櫻桃湖引來的,池塘上面有小橋,還有荷花,水里面放養了不少的魚。
客院不多,就三個。
最前面是議事廳。
就是葉風最初建造鍋灶做鐵鍋燉大鵝的地方。
六王爺就覺得這窗戶不錯,很大很明亮,都支起來的時候,陽光就幾乎都照了進來。
在這里商討事情,能看到綠樹蔥蘢繁花似錦,還能看到水塘邊的垂楊柳。
自然,大松莊這樣的宅子和景色,對于六王爺來講并不稀奇。
他的王府比這大了很多。也比這精致和奢華。
不敢說一步一景也差不多。
可是這里勝在野趣。
四周沒有人煙,處在大山中,然而,卻并不是閉塞偏遠之地。
讓他們震驚卻又戀戀不舍的是水泥路。
問了為什麼叫水泥路,葉風告訴六王爺,就是當初建葉家村的時候弄出來的,那時還沒有弄到鐵礦渣,用的是砂石和黃泥的混合物,自然,還需要大量的水,所以,隨口就叫水泥路了。
六王爺倒也沒說啥。
六王爺不但騎著馬來回走了好幾圈。還坐著馬車又走了幾個來回,最后索性背著手跟著大家伙一起在馬路上遛彎。
六王爺心里想,宣暉帝還沒看到這樣的馬路。只聽楚太宰說就動了心,這要是看到的話,是不是要將整個太康朝都修成這樣的路?
說起來真都是這樣的路,不管是對朝廷還是對百姓都是大好事。
人們出行方便了,來往商旅縮短了時間。
就樣的路面,不但馬車跑得快還節省。
但是六王爺還想到了一點,有了這樣的路,假如打起仗來,往前方運送糧草,可是真快。
這麼一想,那還有個弊端。
如果真打起來,敵人可比以前跑得快了。
可真要擔心這個,干脆現在的路都不要弄,直接毀了才好。
六王爺轉悠完了,覺得比京城的青石板還好。
于是,就跟池縣令交代了,這一次他不單是考察,皇帝還給了他特權,就是覺得可行,可以籌建了。
先修從京城到陽水縣城的官道。
至于葉風,宣暉帝口諭,協助六王爺以及工部修路。
這時候也沒人管修路和種紅薯是否有聯系了。
這件事,肯定少不了葉風的。
不過主要還是紅薯的種植和推廣。
需要他幫忙的時候,葉風是一定要在的。
這件事其實簡單,等先期一段路修成了,那麼接下來,葉風就不用再摻和了。
六王爺急于想要將堅硬平坦好像自家廳堂地面的水泥路修出來。
這些人似乎比對種紅薯還要上心。
畢竟,紅薯要幾個月,而官道,卻是七天就可以走馬車了。
池縣令這邊跟著協調,葉風負責原材料的配比。
有人有東西有地方,葉風指導工部侍郎的時候,也是一目了然。
等紅薯都出苗快要移栽了,陽水縣城大門口通向京城的一里路修成了。
通車的當天熱鬧極了。
很多人特意來走這條路,有的甚至坐在地上,還有的脫了鞋襪光著腳丫子走。
坐轎子的也不顛簸了,馬車跑的噠噠的,聲音清脆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