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緩聲道:“先去礦井上看一看吧。”
吳大人心中欣喜。
穗孺人既然提到了此事,那就是心中有了章程。
若是能想出避免煤礦塌方爆炸的法子,該會造福多少百姓,這是無量功德。
他立即起身,在前方帶路。
走過這條主路,再走一盞茶的功夫,就到了煤山辦事處。
這是辦事處建成之后,程彎彎第一次過來,這辦事處看起來和縣衙差不多,從大門口進去,就是吳大人處理公務的地方,里頭有很多衙差在忙碌。
這院子東南側開了一個小門,穿過小門,就到了煤山正下方,這里修建了梯子,從梯子爬上去,就能看到挖煤的礦井。
“礦道往下修了一百尺,出了許多地下水,需要先排水,才能再安排人下去挖煤。”吳大人開口介紹道,“底下有八人負責挑水,上方安排二人將水拉上來……”
程彎彎仔細看著這些工具。
她在書里看過,古代的煤礦上,一般會安排一半人用來排水,在井道上方安裝了轱轆,也就是后世的輪滑,能方便將地下水運送上來,但一個煤礦越往后發展,地下水就越多,幾乎有一半的古代煤礦都是因為排水問題而被廢棄。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通風,古代沒有電,也就不可能安裝通風系統,這就導致礦井瓦斯聚集,爆炸頻發。
書上有寫,本朝爆炸事故是塌方事故的三倍,由此可見通風有多差。
可能是排水工作還沒搞完,程彎彎并未看見任何通風措施,她開口問了一句。
吳大人詳細解釋起來:“看到那邊已經準備好的長竹沒有,將中間打通,然后將竹子連接起來,從入口豎著放進去,底下有人扇風,礦井內的濁氣會從竹子里排出來……”
程彎彎追問:“目前只有這一個通風的法子嗎?”
吳大人點頭,從古至今,都是這麼排濁氣,工部也想過其他法子,可是難以實施。
“為何不多修礦道呢。”程彎彎開口,“大河村夏季是東南風,冬季西北風,在煤山東南方和西北風分別打礦井,打通,可以讓井內的空氣自由流通,比竹子排濁氣高效了成千上百倍。”
這個法子,是華夏古代人經過上千年血淚教訓總結出來的,很顯然,本朝還沒發展到這一階段。
不能說能徹底排空瓦斯氣體,但至少會比現在安全一些……只能說,不管什麼時代,哪怕是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也時常會看到煤礦出事的新聞……煤利國利民,不可能不去開采,這些危險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只能減少其發生的幾率。
吳大人微微思索了一下:“從東南到西北再打通一個礦井,怕是得耗費不少人力物力。”
第419章 煤山爆炸
俗話說,家有一口粥,不上門口溝。
這門頭溝,就是北地十四州一個出名的礦山,每年都會出事,死傷無數,但因為煤礦量巨大,一直沒有被廢棄,每年都會開高價招人。
若不是太窮,誰也不愿去煤山賣命。
也因此,煤山工人的工價比一些苦力行業高一些,一般一天能有五六十文錢。
而古代信息閉塞,平安縣的一些老百姓也很少去看雜記,因而很少有人知道采煤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工種,吳大人給出一天四十文的工錢,一個月就是一兩多銀子,這工錢真的算是很高了,周邊村落的漢子們蜂擁而至。
“耗費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比死人要好。”程彎彎聲音沉重,“這些漢子都是家中的頂梁柱,若是死在了煤礦上,一個家就算是完了。有些明明可以避免的災禍,就該努力去規避,一些無力改變的,只能聽天由命。”
吳大人思緒了許久:“目前正在開采露天的這些煤礦,大約需要一兩個月,這段時間,我寫信給工部,看工部那邊怎麼說。”
程彎彎點頭:“我先琢磨畫幾張圖紙出來,到時吳大人一并寄過去。”
這山頭的露天煤礦并不多,埋在地下的才是大頭,初步估計能開采至少十到二十年,漫長的開采時間,要是不重視安全問題,這麼多年下來,還不知道得死多少人。
她意外來到了這里,已經愛上了這片土地,她不希望這里的土地沾染鮮血。
兩人正要走,面前的礦井突然有人爬出來。
程彎彎認了出來,是新大河村人常柱子,從流民成為大河村人之后,他就一直很本分老實,因無錢購置田畝,這小半年來一直在打散工賺錢,在程彎彎家中蓋房子或者去城里扛大包,煤山這邊一招人,他立馬就報名來了,算是最老的一批采煤工。
不過現在主要任務不是采煤,而是排水。
他一身黑不溜秋的出來,喘著粗氣道:“大人,礦井里突然有好大的怪味,小人都快被熏暈了,能不能請周礦監下去看看情況?”
周礦監,就是工部派來的煤礦技術人員,礦井構圖什麼的,都是由這位周礦監來完成。
吳大人負責統籌全局,周礦監則是把控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