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泉州這里,商隊采買貨物,他們叔侄三個就到處走動,看個新奇。
然后,就碰巧“救了”一個將要病死的外國老僧。
他們叔侄三個照顧老僧飲食和湯藥,也陪著老僧閑話兒,學幾句外國話。
老僧同天武的僧侶不同,他們可以吃肉,甚至是喝酒,雖然語言不通,但連說帶比劃,彼此倒也能猜出幾分。
他們叔侄三個在他嘴里知道了更廣闊的世界,和那些世界的人喜好什麼,風土人情如何。
皇家商隊要返程的時候,老僧卻病情不見好轉,他們為了老僧,就滯留下來。
商隊里的人勸不住,也就先走了。
然后他們就拿著信物聯系到了陳管事,見到了早早送到的種子。
而陳管事又組織了信得過的人手,張羅買車馬,組車隊。
從京都送種子過來的人,和運送種子回去的人,不是一批,互不相識。
這般他們就可以把這批種子的出處,順利安在外國老僧的頭上。
甚至,運回種子的這批人,還親眼見到了那個,據說是搭載老僧過來的沉船。
并且堅信車隊里拉的這些東西,是外國老僧為了感激李震生的搭救,贈送的謝禮。
雖然,最后老僧還是沒有活下來,這些東西卻是李家應得的。
這樣,以后就算有人買通了這些人,也絕對不會知道,這些種子來自京都,只不過到泉州走一圈,再回到京都罷了。
整個過程,銜接順利,縝密又清晰,李震生自問沒有任何疏忽。
唯一讓他心里存了一絲愧疚的,就是那個外國老僧了。
不知道陳管事怎麼找到老僧,說服老僧的。
讓老僧在生命的盡頭,依舊愿意陪著他演戲,談笑風生,把他當了真正的友人一般。
若是有辦法,他甚至愿意冒著暴露的風險,把老僧帶回家。
可惜老僧年紀大了,身體當真是油燈枯盡之態……
此時此刻,李老太也抱著孫女站在石堆上,眺望官路的方向。
“也不知道你大伯他們走到哪里了?咱們這邊都要脫夾襖了,你大伯那邊會不會曬得臉上冒油了啊!”
兒行千里母擔憂,老太太這幾日是惦記完大兒子,又惦記小兒子,偶爾還要念叨幾句孫子,恨不得一根肚腸轉成十幾道彎。
佳音可不想奶奶這樣,四處張望,想岔開奶奶的話頭,結果就指了小路歡喜喊著,“師姑,師姑!”
李老太扭頭一看,果然崔夫人正扶著瓊嫂子往這邊走來。
她趕緊下了石頭堆,招呼道,“瑾柔啊,你什麼時候來的?不在家里等著,怎麼跑這里來了?路不好走呢!”
崔夫人笑道,“好久沒來看嬸子和福妞了,趁著這段時日,莊子里沒春播呢,過來住幾日。”
她說著話抱過佳音,親了一口,又問道,“嬸子,這地方有些偏僻啊,怎麼跑這里蓋豬圈了呢?”
這個地方是東山后邊的一塊空地,離得村外的小河不遠。
村長等人聽說還有好多白豬要送來,都是高興。
但李家后園再加幾間豬圈,就沒什麼地方種菜了。
第三百一十三章 郎有情妾有意
李老太就提議把豬圈建遠一些,這樣豬糞的臭味影響不到村里和山谷,糞尿積攢起來堆肥,還能肥田和果園。
以后,這就相當于村里的小養豬場了,村里孩子們打豬草,分人手來養豬,清理豬圈,都可以算工分,年底一起分肉,一起賣錢。
當然,李家出了種豬和小豬,前三年要分一半的肉和銀子,三年后就同村里人一樣平分。
村里人當然同意了,首先侯爺尋來這麼多好豬,就是給李家的。
李家愿意同村里分享合作,是李家仁義。
李家出種豬小豬,村里出力氣,最后平分,這都是應該的。
甚至仔細算起來,李家還吃虧了呢。
畢竟誰都有力氣養豬,卻找不到這麼好的豬啊!
村長帶著村里的漢子們正在做最后的清理,豬舍已經基本建好了。
雖然累,但人人都不惜力氣,甚至說起過年時候分肉吃餃子,都是笑嘻嘻。
如今家里日子好過,割肉包頓餃子,其實不算什麼難事。
但勤儉持家,是所有窮苦人刻在骨子里的習慣。
就是有銀子,也不舍得總買肉吃啊。
況且,先前殺了那頭白豬,大伙兒都分了肉回家,總覺得豬肉更香,又沒有腥臊味道,同外邊不一樣,格外的好吃。
村長抹著腦門兒上的汗珠子,走過來同崔夫人打招呼,笑著催促道,“這里太臟了,又都是爺們兒,你們趕緊回家去吧。干活兒不用你們,年底殺豬時候,一起吃肉就行了。”
老太太和崔夫人都是忍不住笑起來,崔夫人人情練達,就道,“既然要吃肉,那我也不能只出一張嘴啊,那多不仗義。這樣吧,我們莊子上,這幾日沒什麼活計,人手和車馬都閑著。不如明日都過來,幫忙拉石頭,把這條小路墊一墊吧。”
“哎呀,那可太好了。我還頭疼,這條路要怎麼修呢,如今還好,以后陰天下雨恐怕都是稀泥。”
村長應的爽快,半點沒客氣,又道,“你們莊子里要是也有豬舍,就把養豬的人手或者管事,一起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