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父母成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上小學之後,越來越有主見,開始向父母提各種想法和要求,這時候,怎麼跟孩子聊天,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家長容易忽略親子交流這一點。孩子作業多,家長工作忙,很容易出現這種「慘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經常很久都不能好好聊幾句天,有限的對話,僅限於作業做完了沒有,學校裡表現如何。
就這樣,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變得成功,但在成功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失去」了孩子。
馬克·紮克伯格
到底怎樣才能造就成功人士?出生於猶太家庭的紮克伯格透露了一個自己的成長經驗。 一次接受採訪,紮克伯格表示,他覺得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這種聊天的方法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有好事者順藤摸瓜,研究了很多猶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之後,發現這些家庭都有一種相似的聊天方式,稱作 「海沃塔」聊天法。這樣和父母聊天的孩子,相比同齡人,思考和表達能力更強,也顯得更聰明。
朋友的兒子小學三年級,前些天回家,跟他申請要一架天文望遠鏡,價格不菲。放在普通家庭,這個主題的父子對話,可能兩三回合就能結束:
朋友顯然負擔得起這筆費用,但他並沒有準備如此簡單地結束這次對話,然後掏錢滿足兒子的意願了事。相反,他存心給兒子找了點麻煩,並借機「歷練」了一下孩子,就有了這樣一番對話:
朋友得意洋洋地跟我講了他和兒子的鬥法,引來我一臉崇敬和詫異,問他:「你是啥時候修煉了‘海沃塔’聊天秘笈,還自作主張‘狗尾續貂’地加了個寫作訓練?」
朋友顯得比我還驚訝,還有點不高興:「明明是老夫自創的父子聊天鬥法,怎麼又牽扯出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關於,「海沃塔」聊天,我還得給他再普及一遍。
這個方法確實是給紮克伯格帶火的。「神童紮」娶了個華人媳婦,他們一家人的各種故事就特別受中國人的青睞,「海沃塔」就是這麼流傳開的。
雖然中國人很講究家庭和家族觀念,但實際上,家庭交流並不被重視。反倒是在智慧和財富上都征服了世界的猶太家庭,特別重視家庭聚餐和交流,也非常講究親子間的「海沃塔」時間。
猶太人親子共處的機會很多,家庭聚餐、上下學的散步,都是「海沃塔」聊天時間。父母不會敷衍這段時間,基本都按照三個核心要素來展開對話,分別是: 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分析朋友的這幾個回合,恰好符合這三個要素:
第一,傾聽和表達。孩子發起聊天,不能急著結束,抓住一切機會,讓孩子多跟你講話,鼓勵他講述自己的想法。如果有機會,讓孩子按照因果關係的方式,把自己產生想法和意願的前因後果都描述出來,儘量清晰,如果能還原場景最好。這是寶貴的表達訓練。
第二,探索和聚焦。聊天一旦展開,順著孩子的意願,引入你們共同知道的知識或故事,讓他暫時從「想要」的意願中走出來,反而去探索自己「為什麼想要」這個問題,並且把注意力聚焦在他「為什麼想要」上。這個過程中,孩子為了澄清想法,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意圖,盡可能有邏輯地表述自己的需要。這個階段,父母要使用更多「肯定性的、認同性的語言」,把聊天的空間更多留給孩子,讓孩子能集中精力完成這次小的「論述」。
第三,支持和挑戰。最後這個階段,要引導著孩子塑造自己的想法,還要能幫他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證據,引導孩子從一次自我意圖的實現,變成一場小型的提問、思考、申辯、結論的思辨和表達全過程。
我告訴朋友,你一不小心就實踐了一次「海沃塔」聊天法,雖然你第三部分的執行,和「海沃塔」還有點距離,但用寫出自己的申請這種「狗尾續貂」的方法,又「折磨」了你兒子一把,算是補上了。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外面的培訓班這麼多,為什麼我們特別希望家長瞭解和重視「海沃塔」聊天方法呢?答案很簡單:
因為唯有如此,家長才能在看似無意中,把理性、智慧和有理有據的表達能力教給孩子,就像以色列人發明的滴灌技術一樣,慢慢把智慧滲進孩子的靈魂。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說過這樣一句話:
在孩子離開父母奔赴自己的人生之前,每對父母都擁有至少18年的時間陪伴孩子,但大多數父母沒法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傳遞給孩子,還得讓他們自己出去「撞破頭」。
親子之間感情的交流和價值觀的傳遞如此艱難,核心問題還是因為我們不會聊天,不會在聊天中潛移默化的把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告訴孩子,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
我這個朋友算是個另類吧,每次孩子跟他談想法、提要求,他都能成功挑起「語言鬥法」,最後,父子兩人都滿意地結束「鬥爭」。有時休息下來,父子倆相處,他們會各自讀讀書,爸爸讀到精彩的地方,會把兒子拽過來,手舞足蹈地分享一番,聊聊自己的看法。
時間久了,孩子也「如數奉還」,不管爸爸在忙什麼,讀到或想到好玩的東西,拉住老爸就是一陣神聊。
朋友很得意,他用這種方法,「威逼利誘」已經讓兒子寫了十來篇想要買東西的申請書,剛邁過「看圖寫話」階段的小傢伙,寫起申請書來,也已經能有理有據、進退有節了。朋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