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也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脾氣秉性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但是,許多家長自己就有著各種各樣的「壞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帶壞」孩子。
下面這些「壞習慣」,你「中槍」了嗎?一起來看看
一、穿著邋遢,不注意形象
愛整潔的父母,影響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個女孩學校開家長會,媽媽懶得換衣服,直接穿著睡衣就去了,在家長群中顯得十分扎眼,導致孩子被同學笑話:「你媽怎麼穿睡衣來了?」
孩子羞得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滿臉通紅。
等到下一次開家長會,這個孩子死活不讓媽媽去學校,點名要讓爸爸去。
狄更斯在《遠大前程》裡寫道: 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
每個孩子,都希望看到父母打扮得大方得體,這不是攀比虛榮,而是人之常情。
畢竟有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體面一點?
穿著得體,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邋遢、不修邊幅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卑膽怯傳遞給孩子。
我們不用過分強調外在美,也不用買昂貴的服飾和化妝品裝飾自己,但保持衣著整潔大方是很有必要的。
穿衣打扮背後藏著的就是大人對生活的態度,它帶來的不僅是你的自信,也是孩子的自信。
二、
不守承諾
電影《麥兜的故事》有這樣一個片段: 麥兜生病了,媽媽為了哄他吃藥,就說吃了藥病就好了,病好了就帶他去馬爾地夫。
結果麥兜吃了藥,病好了後,媽媽卻再也不提去馬爾地夫的事了,麥兜再問,媽媽就說,發了財再說吧。
經常有一些父母,喜歡輕易承諾孩子,或者利用這些承諾和孩子講條件,讓孩子聽話:
「你好好去上補習班,媽媽週末帶你去水上樂園。」
「你如果表現得好,我就給你買想要的那個玩具。」
等到孩子達到期望,到了兌現承諾的時候,家長卻因各種原因不能實現,或是故意找藉口推脫。
圖片來源:網路
父母不守承諾,就是給孩子一場空歡喜。
父母言而無信,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降低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話語分量。
同時,會讓還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
三、太「大方」
你勤儉持家,捨不得給自己買新衣服,可是對孩子卻很寵溺,要什麼給他買什麼,從不教他節省。
提醒:這種「愛」,會讓孩子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
讓孩子明白父母掙錢的不易,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除了父母,沒有人會無條件滿足你的所有要求。
四、當著孩子面破壞規則
規則,是一種約束,也是一種保護。
雲南有個小女孩,趁著媽媽在忙的時候,獨自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來回奔跑,跑到第10趟時被一輛越野車撞倒。
萬幸的是,車速比較慢,孩子雙腳趾骨骨折,沒有生命危險。
在這場意外中,家長不以為然的態度才是孩子受傷的根本原因,看到孩子往返橫穿馬路10次,都沒有一聲制止,是家長的失職。
在規則教育上,許多的大人是很矛盾的,一邊在諄諄告誡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一邊卻總是習慣性地做出反面行為。
大搖大擺地闖紅燈;
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吞雲吐霧;
公共共場所大聲喧嘩;
領著孩子插隊......
長此以往,孩子很迷惑,價值觀出現混亂:「大人的教育和他們的言行完全相反,那我到底要不要聽?」
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的規則意識越來越淡薄。
Wendy媽有話說:
親子之間的信任和彼此支持,正是通過這些小事逐漸建立起來。
為人父母,別一邊說「為孩子好」,一邊行「傷害孩子」之事;
為人父母,請務必用心聆聽孩子的需求,體會孩子的感受,給他最好的保護。
願每對父母都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