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身上的毛病很挑剔,但反過來,哪些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所討厭的呢?這個問題很多父母沒有考慮過,或者說,即使考慮了也不知道答案。
其實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如果有四種行為,是最令他們討厭的,有這些做法的父母一定要注意了。
有個媽媽在後臺吐槽,過年的時候她跟孩子商量,壓歲錢放大人這裡,平時要用再給他。
最近孩子想買遊戲手柄,問她要壓歲錢,她怕耽誤學習就沒給,結果孩子氣得一個周不和父母說話。
媽媽說孩子小心眼,脾氣大,其實錯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大人的言行不一。
諸如此類的行為有很多,比如:
上班前騙孩子出去買東西,一會兒就回來,結果晚上才回到家;
出差前答應給孩子買禮物,回來的時候忘了,害得孩子在家白白期待幾天;
答應孩子考試考得好就帶他去旅行,結果孩子做到了,父母又說沒時間......
這些都可以歸結為父母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開空頭支票,反悔了或者不承認之前說過的話。
於是孩子失望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開始不信任父母,甚至也開始學著不守信。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可以不兌現承諾,實際上孩子全都當了真,放在了心裡。
別輕易對孩子說謊。
做不到事情,就別輕易給孩子承諾,既然給了孩子期待,就不要讓他失望。
不少父母教育孩子,都喜歡用指責的方式。
「你怎麼回事,我之前不是說過不能在牆上亂畫嗎?」
「就知道玩,一學習就沒有精神。」
「都是一樣的孩子,你看看你自己,再看看鄰居家的孩子。」
孩子的心是十分敏感的,當家長用指責的語氣對待他時,他會認為父母討厭自己,不再愛自己。
這會讓孩子嚴重缺乏安全感,內心難以接受他人,性格變得孤僻,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甚至,經常受到責駡的孩子,內心會產生叛逆情緒,一心想要離開這個家,想要離開父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越來越疏遠。
有人曾說:那些被父母指責長大的孩子,將用盡一生來治癒童年。
請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總是指責孩子,耐心指導孩子。
影視劇中最經典的嘮叨角色是《大話西遊》裡面唐僧,影片中有小妖不堪忍受,拔刀自盡,雖然有點誇張,但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嘮叨總是讓人想要逃。
知乎上有人提問:最反感父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點贊最多的也是父母嘮叨的時候。
嘮叨的特點是重複、負面,看起來沒有什麼惡意,但是過度了也會傷孩子:
第一,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第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跟你對著幹;第三,孩子出現心理上的惰性,依賴心重,習慣事事有父母提醒......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孩子對大人的嘮叨,會「選擇性耳聾。」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把父母的話當回事的原因之一,「說」得多、「聽」得少。
好父母,一定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多聽少說,先認識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你現在捨不得教育孩子,以後社會會替你狠狠教訓。
意思就是說,為人父母請不要一味縱容溺愛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批評是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可以説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提升自我。
但有一點家長必須要知道,批評孩子雖是父母的權利,但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時隨地地批評孩子,尤其是當著外人的面。
要知道,孩子也是愛面子的,你當著外人的面批評他,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沒有了面子,不會意識到自己犯錯了,這樣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為人父母不要輕易當眾批評孩子,懂得尊重孩子,保護他的面子。
我們應該選擇「關起門來」與孩子溝通,將孩子做錯的地方攤開來與他詳談,給他機會去找改正錯誤的方法。
總之,選擇恰當的時機,才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評,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能力,有出息,對於孩子的教育上父母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和心思。
但是換來的結果恰恰相反,很多父母都不解,為什麼會這樣,我會害自己的孩子嗎?雖然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往往讓孩子產生反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還影響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最反感父母的這些行為,中的趕緊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