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哥哥就玩一下,我們要學會分享!」
軒軒看中了依依手裡的玩具,一把從依依手裡搶過,把依依急的哇哇大哭。
可奶奶卻安慰道:「沒關係,是我們的。等下弟弟就還給你!你是姐姐,不能這麼小氣的!」
依依停止了抽泣,可眼睛緊緊盯著軒軒手裡的玩具,軒軒跑到哪,她的眼睛就跟到哪。
想起自己小時候膽子特別小,奶奶帶著出去玩,玩具總是被別的小朋友拿去。
奶奶總是說「要跟小朋友分享」,然後把她手裡緊緊拽著的玩具搶過去,給其他小朋友玩。
留下自己孤獨地站在奶奶身旁,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說不出的滋味。
誰說任何東西都要跟別人分享?自己都未曾擁有過,沒有享,怎麼分?
對孩子來說,只有先享受,才能將快樂分給別人。
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希望孩子學會分享,更希望孩子能真正享受與人分享的樂趣。
教孩子學會分享的前提,是要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和勇氣。
02
想教孩子分
先讓孩子享
很多孩子並沒有接受過「分享」教育,就被家長強迫著「分享」了。
「你是大的,要讓小的;
你有這麼多玩具,給一個別人沒關係嘛;
那麼小氣,小朋友都跟你玩了。」
家長擔心孩子不會分享,長大了就會變得自私,這真是無稽之談。
只有體會過愛和自由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擔心失去。
從2歲半到3歲開始,孩子逐漸產生私有意識。明確指明「這是我的」,標誌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強調「我的」,我手裡的東西是我的,我看見的東西是我的,總之全是「我的」。
尹建莉老師指出,當兒童佔有了自己的東西,當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時,兒童才能感覺到「我」的存在。
兒童發展出物權意識,他們對屬於「我的東西」有強烈的支配欲,好像自己就是這些玩具們的國王。
想要孩子能分享他們的「財產」,就要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尊重他們的物權意識。
其實,獨佔-交換-分享,是孩子成長的自然過程。
強行要孩子分享,就像要求還沒有學會走路孩子練習跑步一樣,本末倒置。
想教孩子分,請先讓孩子享。
讓孩子體會到滿滿的快樂,他自會想將快樂分點給別人。
03
強迫分享的孩子,
不安全感伴隨一生
在孩子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強迫孩子分享,反而可能把孩子推向自私的邊緣。
因為他在被逼迫的過程中,感到自己的東西隨時可能被別人奪走,會更加抵觸分享,甚至會把玩具「藏」起來。
長大後也可能會變得斤斤計較,無法忍受別人的越界。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我覺得我特別小氣,對自己的東西特別愛惜,不願意借給別人,這怎麼辦?感覺再也交不到朋友了
網友分析指出:這種行為,並不是小氣,而是對物質 過度謹慎。
對外物的謹慎,一是源於個性的謹小慎微,再就是由於缺乏安全感,因為自己可掌控的生活太小了,所以對每一件所有物都愛若至寶。
如果一個人小時候體會不到掌控感,他就會對一切哪怕再細小的事物都感到沒有安全感,想要牢牢抓住。
除了對物質過度謹慎,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可能會降低他的自尊心和價值感,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愛的教育》中說:「一味地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懂拒絕的孩子,長大可能會成為一個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人。」
我的朋友桃子,就是一個不懂得拒絕的人。
明明自己沒時間,別人叫她幫忙接孩子,她寧願讓自己孩子在幼稚園哭,也要先幫鄰居把孩子接回來;
明明自己的兒子還要坐寶寶椅,同事過來吃飯想借回去,她卻不好意思拒絕;
明明自己週末要帶兒子上興趣班,同事想去旅遊叫她幫忙值班,她卻只能苦笑著答應。
桃子常常害怕自己說出「不」字,就會給別人留下不友善的印象。
寧願委屈自己,也得迎合別人。
04
教孩子學會分享,
也要教孩子學會守護
比起一味地取悅別人,我們更需要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孩子。
國外有一個媽媽Alanya,帶著兒子Carso到公園玩。一到公園就有至少6個男孩圍上來,要兒子Carso分享他的玩具。
兒子被突如其來的包圍嚇得不知所措,明顯感到難以忍受,緊緊地把玩具抱在胸前。
他轉頭看著媽媽。
Alanya沒有強迫兒子要分享,而是鼓勵兒子表達自己:「你可以跟他們說‘不’。」
Carson拒絕後,那些男孩子們馬上跑來找Alanya告狀,說他不願意分享玩具,其他家長也報以厭惡的眼神。
但是,Alanya認為,比起那些小時候沒有學會分享的孩子,她更瞭解那些不懂得說不的人,或是不懂得劃清界限的人,或不懂得為自己著想的人。
比起強迫孩子分享,她更懂得尊重和發展孩子的獨立意識。
學會說「不」,是孩子邁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我們除了教孩子學會分享,也要教孩子學會守護。
首先,要尊重並捍衛孩子的權利
作為家長,遇到別的孩子提出的要求,會不好意思拒絕。因為我們心裡會想,如果我的孩子在外面遇到類似的情況,多希望對方也能遷就他、滿足他。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這一社會規則:我們並非或者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得放棄的世界。
所以,我們也要做好和孩子一起體驗被拒絕的難過和傷心,告訴孩子:「別人沒有義務滿足你的要求。同樣,我們也沒有義務滿足別人的任何要求。」
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他能理解別人的難處;
當拒絕別人的時候,他能有說「不」的勇氣。
其次,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理解分享的含義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故意向孩子索要手中的食物,孩子遞過來的時候,卻說不要。
這其實在給孩子傳遞了一個錯誤的「分享」資訊:你不需要真的給。
或者孩子當時不願意分享,大人就會冷嘲熱諷:「真小氣,不給就不跟你玩。」「要和大家分享。」
這也是給他們傳遞一個錯誤的「分享」資訊:分享的過程一點也不快樂。
其實,當孩子分享的時候,媽媽要大方地接過去,感謝孩子的分享,並和孩子一起體驗這個食物:「哇,真的好甜啊!謝謝寶寶,媽媽真開心!」
如此,孩子從對方的開心體會到分享的樂趣。
分享的意義,就是我有一個快樂,當我分出去的時候,我能夠得到成倍的快樂!
最後,和孩子一起去享受人生的各種滋味吧。
和孩子一起去體驗快樂、體驗憂傷;
和孩子一起去看這千千世界、芸芸眾生;
告訴他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同的人,也有很多不同的事,
而我們,只需要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