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通過自己淳淳的教導,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出色的人才。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焦頭爛額,也會因為自己某方面的無能為力而懊悔不已。在為人父母以前,我們總幻想著孩子如何如何的乖巧懂事,但真正有了孩子之後,我們卻發現撫養和教育一個孩子,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
即便如此,在孩子十八歲以前,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至少應該教會孩子這5件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但要成長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必須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
教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的前程。
培養孩子的教養不僅需要學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薰陶,需要家長的悉心引導。
俗話說:從一個人拿筷子的樣子就能看出他的出身。好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餐桌禮儀教育不會忽視。
孩子餐桌上的禮儀,就如同一日三餐。父母教不好孩子也吃不好。
教孩子懂規矩,父母就要規矩清楚、賞罰分明。必要的餐桌禮儀,也要時常給孩子灌輸。
告訴孩子,不隨便翻動夾菜,不發出怪異聲音是對人起碼的尊重。注意自己的吃相,飯桌上尊重長輩的孩子才會贏得更多人的喜歡。
袁隆平說: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體要好。
身體不健康,心有餘力不足,無論你搞什麼研究都支撐不下去。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健康體魄的前提下,再去做事情,才會體力充沛,活力滿滿。
在孩子成才這條路上,多少父母恨不得揠苗助長,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後。
可如果以犧牲孩子的健康為前提,無異於是害了孩子。
第一,增強體質,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適當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去戶外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親子感情。
第二,讓孩子保持健康愉悅的心情。
正如有句話說的好:愉悅的心情是健康身體開出的花。
所以父母可以適當的誇獎孩子,當孩子取得一個小的成績,父母就可以擁抱或者親吻孩子或給一點小獎勵,讓孩子開心,並用這樣的心情快樂的學習。
第三,規律的生活習慣,不暴飲暴食,保證睡眠的充足。
擁有健康身體的孩子,才有美好的未來。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我想這歌詞每個家長和孩子都非常熟悉。不錯,我認為作為父母的我們,培養孩子感恩是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
雖然作為父母的我們,內心並不圖孩子的回報,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思想,就忘記培養孩子感恩的好品德。生活中,其實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過分溺愛孩子的家長,往往會培養一個令人憎恨的白眼狼,孩子長大後也不肯出門上班,成天待在家裡當寄生蟲,心裡只想著啃老。我想,這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悲哀,也會是他的父母,乃至他們整個家庭的悲哀。
培養孩子感恩的好品質,說起來比較空泛,但其實落到實處,也不過就是一些小事兒罷了。比如:當你給孩子買了零食,孩子在吃零食之前,主動分享給你,這個時候請你不要拒絕孩子,接受孩子的分享和感恩,並且把你的喜悅和開心告訴孩子,讓孩子體會分享和感恩的快樂。
關於學習,臺灣著名作家龍應台曾這樣定義:「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在這個功利化的時代,學習也成了一種很功利化的東西,讀書是為了考試,學習是為了賺錢,人們將很多的東西目的化了、簡單化了、功利化了,其實正是因為功利化、簡單化、目的化,才造成了焦慮和迷茫,在我們這個社會普遍蔓延,這種現象不僅在高校觸目驚心,在中產階層也相當普遍。
有人說:「無用才是大用。」父母要告訴小孩,學習很重要,但它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分數和升學,而是提升自我、開闊眼界、獲得幸福的源泉。父母要讓小孩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一種內心的需要,是讓自己獲得安全感和感到充實最佳途徑。
有一句話說的好,自由建立在規則之上。在我們的生活中,規則無處不在,交通有交通秩序,餐桌有餐桌禮儀,做人有做人底線和道德標準,所以父母要從小教會小孩6個字「懂規矩、知好歹」。這對小孩的為人處事、日常生活等都很有幫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古時候的人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儉持家,本本分分,不辱沒先祖。這是家教的基本。現如今的規矩教養,則是一個人步入社會後的立身之本,一個孩子懂規矩,是知好歹的前提。方知什麼叫隨心所欲不逾矩,日後自然既能天馬行空,又行得正、走得穩。
說白了,就是要教會孩子懂規矩、知好歹。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從小給予他們相關的薰陶,在生活的潛移默化中讓他們接受和認同,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只有這樣,孩子本性中的善良才能引導他們去做正確的事,人性的善才能真正起到指路燈的功效,並得到善良所應得的回應。
Wendy媽有話說:
一個好的習慣,需要保持;一個壞的習慣,需要改變。
如果孩子能打破越來越多的壞習慣,養成越來越多的好習慣,
那你除了欣慰,還能明白一句話——
優秀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