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哇」的一聲,孩子呱呱墜地,父母便開始了他們的養育之責,除了吃飽穿暖之外,父母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成長的路上平平安安,能夠孝順父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孝順是一種品德,是所有善良的人的前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孝順,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父母的願,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見到不贍養父母,對父母拳打腳踢的人。
根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從小就喜歡說這幾句話,將來不孝順的概率會大一些。
1.「我小什麼事情都得讓著我,你們都要靠邊。」
說這種話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長平日裡溺愛導致的,比如: 遇到好吃的好玩的先給孩子吃和玩,這樣就給孩子養成了唯吾獨尊的性格,最終長大後大概率不會孝順父母。
當父母發現孩子平日裡常這樣說的時候,就要開始引導他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可以教育孩子:吃飯要長輩先動筷子,要懂禮貌尊老愛幼。
2.「不管怎麼樣都是別人的錯。」
這樣子說的人,一般都比較自私,不懂得承認錯誤、反思自己和舍已為人。
比如:有時候老人看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孩子摔倒,這時候有人會對孩子說:「都是桌子和地的錯,打他」。
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 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沒有錯,把錯誤都怪在別的地方,以至於大一點後,自己的孩子就會從別人手裡搶食物或者打別人家孩子,然後還認為是別人的錯,自己的做法是對的。
這樣的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往往遇到事情, 最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個人利益至上,從而長大後不孝順的概率也會高一些。
假設自家孩子經常說這一句話,父母就要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要教會他明辨是非,做一個誠實坦率的人。
孩子在進入社會前,接觸最多的是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才會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說法,父母從孩子出生時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言傳身教,做好表率是第一步。
首先,父母要孝順。
假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孝順,那麼作為父母首先也要孝順。比如:平日裡出門要尊敬老人、孕婦等需要幫助的人,可以在公車上給他們讓座等,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模仿父母,學習父母的一些生活習慣。
其次,要教育孩子分享和關懷。
看到好吃的和好玩的,要告訴孩子:要學會和小夥伴們分享,即使有時候不開心,也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難過之事。
最後,要讓孩子明白感恩。
現在的經濟條件都好了,父母們都非常寶貝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提的所有要求都會滿足。
這樣做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認為別人也應該事事順著我, 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著他轉,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百害而無一利。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感恩孝順,要知道沒有人會一直無條件對他好,要感恩回報對自己好的人,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過。
古訓告訴我們,父母是有教育孩子的責任的,不能任由其發展,做為家長,要努力教育孩子,完善孩子的性格,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