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詞,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一個很好的答案是:
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於是很多父母受到啟發,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有儀式感的生活。但有的時候,我們卻誤解了什麼是真正的「儀式感」。
01
前幾天,參加了兒子的第一場音樂會。
到場之後,老師提出一個要求:「家長和孩子要分開坐,孩子們坐前面,家長坐後面。」
我聽了馬上提出疑問:「沒家長在旁管著,不得亂成一鍋粥啊?」
老師笑笑, 「放心吧,他們穿著西裝和禮服裙呢。」
當時並沒有明白那句話的意思,只是看著老師信心滿滿的臉,將信將疑地遵從了安排。
出人意料的是,整場音樂會,秩序簡直不能再好。
孩子們大到十幾歲,小到三四歲,個個正襟危坐,認真地觀看表演,沒有一個在開小差,更別說聊天、玩鬧。輪到自己表演時,也都在老師的指揮下有序上場、表演、退場。
平時習慣了雞飛狗跳的家長們,竟也安靜優雅地欣賞了一場演奏會。
要知道,在教室彩排時,氣氛可是截然兩樣。老師在臺上聲嘶力竭地大聲強調秩序,家長也在身邊不斷低聲提醒,可孩子們還是毫不顧忌地聊天、打鬧,年齡小點的孩子,甚至站在椅子上跳了起來。
彩排和正式演出時截然不同的狀態,讓我不得不去深思其中的原因。
而答案,就藏在老師的那句話裡,「他們穿著西裝和禮服裙呢」。
凝練起來就是一個詞: 儀式感。
演奏會那天,小朋友們都穿了西裝和禮服裙,小男生抓出酷酷的髮型,小女生塗上漂亮的彩妝。盛裝出席。
進入到燈光氤氳、氣氛唯美的音樂廳裡,連平時最歡脫的孩子,臉上也帶著明星走紅毯一般的莊重。
小王子的狐狸說, 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對於孩子來說,儀式感也讓他們與平時的自己不同。
正式的服裝和場合,隆重的儀式,能夠激發孩子心中對事情、對自己、對他人的尊重,然後主動提升自己的專注力,認真對待這件事情。
02
育兒中的儀式感,就是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自己尋找人生意義的能力。
在成都龍泉音樂廣場上,有兩位小朋友在玩耍時,撿到5毛錢。
他們把錢交給了正在廣場值守的民警。
員警叔叔為了鼓勵,特地拿出了接警本,認認真真地登記了小朋友的姓名和住址。
員警叔叔用一個簡單的記錄,給了孩子做好事的儀式感。
很多人說,看似一個簡單的舉動,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因為儀式感,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正面肯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之前看何老師主持過的一個節目叫《兒行千里》,有一個姑娘說,她媽媽要求,每天出門前,都要和家裡人擁抱一下。
她問媽媽,為什麼非要這樣啊,怪難為情的!
媽媽回答說:
「因為要珍惜每次和家人擁抱的機會。要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
有個在特定時間的儀式,會讓這個時刻和這個人,在我們的心裡變得更加重要。」
何老師說,你以後會越來越想念這個擁抱。
因為這個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這個「富」,是滋養孩子的精神和靈魂,讓孩子也成為一個精緻有愛,而富有生活樂趣的人。
03
古時候人們「沐浴焚香,撫琴賞菊」。
就是彈琴之前,要沐浴焚香,營造出氛圍、創造出意境,那種彈奏之前莊重的儀式。
既是對音樂的尊重,也是對待生活認真的態度,這樣的心境下,自然能奏出好曲子。
如今的人們太忙碌了,生活得非常焦慮,而借助儀式感,可以讓生活慢一些、莊重一些、認真一些,也讓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體驗。
這種體驗傳承給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生活不是一成不變,平淡不驚的,會讓他充滿熱情地尋找生活中的樂趣。
擁有儀式感的孩子,內心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和生機。
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呢?
生日不是天天過,法國餐廳也不會常常去,而日常的每一天都可以過出儀式感。
早晨問好
每天孩子醒來,給孩子一個溫暖的笑,一個溫馨的問候「早上好,又開始美好的一天了!」
這樣天長日久地問候,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濃濃的愛,快樂地開始一天,也會在日常平淡的生活中增加一家人互動的樂趣。
這種父母對孩子的在意和愛會進入到孩子靈魂裡,讓她自信樂觀。
用餐
如果有條件,父母和孩子一起吃每一頓飯,如果忙碌也儘量抽空安排和家人的用餐時光。
用餐時的擺放碗筷桌椅都可以讓孩子來做,讓碗筷各就各位,以及飯後收拾碗筷,這些小小的儀式能讓孩子尊重生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
而一起用餐時一家人的聊天是增進感情的最好方式。
亞洲首富李嘉誠家有個規矩:無論工作多忙,每個星期一家人一定會一起吃頓飯,一般大約是週一,因為比較容易騰出時間。
一家人都很忙,這個週一吃飯的儀式一家人都會認真對待,會盡力參加,在餐桌上一家人聊聊家常,談笑風生。
李家兩位公子在事業上的成就有目共睹,都是勤勞的父母親教育出來的,用餐儀式也是他們家教育的重要一環。
睡前故事
在孩子睡覺前給孩子講故事。
有趣的故事,爸爸媽媽溫暖的聲音,能讓孩子安心,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很多人回憶起童年,睡前爸爸媽媽講故事那個儀式是最愉悅的時光。
在特別的日子舉辦一個小小的儀式
過年過節的團圓、家人生日紀念日的慶祝、孩子學校特別的活動……
就像開頭說的兄妹倆給媽媽準備的生日慶賀儀式。
各種小小的儀式,不需要華麗和貴重的禮物,只需家人用心參與,如果孩子獲得了成績,給孩子一個祝賀,哪怕只是一張小小的卡片。
因為有儀式,在等待儀式的過程中,孩子們有期待,有驚喜,這些點點滴滴,都會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成為孩子勇敢前行的養分。
有一年春節聯歡會上播放了一些家庭在重要的日子拍攝的照片,感動了億萬觀眾,而照片中的主角,更是因為童年的這個儀式,充滿了自信和幸福感。
《小王子》中,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孩子們的世界很簡單,但是因為這一天是某一個很重要的日子,他們隆重地對待這一天,他們變得更勇敢、更細心。
Wendy媽有話說: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