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不主動刷牙,不催就不去。」
「孩子不好好吃飯,得硬逼著吃。」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怎麼說都不聽。」
「孩子胸無大志,不知道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很多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好,所以為孩子付出一切。
無微不至的關心孩子的成長,願為孩子創造一條完美、順利的人生道路。
但是,這種心情越迫切,就越容易模糊愛情的界限。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比做得不夠更糟糕的是父母做得太多。
小時候懷疑孩子吃飯慢,到處吃,就喂孩子;
上幼稚園,幫孩子穿衣服鞋襪,整理書包,督促孩子起床睡覺;
等孩子大了,幫孩子檢查作業,打掃房間,對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
作家埃爾伯特·哈伯德說。
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孩子也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時,他們缺乏獨立做事和鍛煉能力的機會。
然後逐漸變得懶惰、依賴、被動、缺乏自信,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當一個孩子有以下4種行為,說明你為他做的太多,需要警惕。
01孩子常常指責、怪罪於你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邊享受著父母的照顧,一邊嫌棄、挑剔著父母。
習慣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安排、提醒,一旦出了點什麼差錯,就責怪父母的不是,從不會反思自己。
比如上學遲到了,怪父母不早點喊自己;
課本忘記帶了,怪父母不替他檢查一下書包;
媽媽身體不舒服中午沒做飯,怪她不早點說害得自己白回家一趟······
當父母一味地為孩子打點好一切,攬下了許多本該他自己負責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習慣于父母包辦自己的生活,出現了問題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父母的責任。
在這種成長模式下, 孩子會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意識,將來長大了遇到問題也會習慣推卸責任,抱怨他人,不懂得反省自身。
02什麼事都要找媽媽
媽媽,我的書包哪裡去了;
我想買件新的羽絨服,媽媽,你覺得我應該買什麼顏色的;
大學聯考要報哪個大學,哪個專業;
……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遇到一點點事都要問問媽媽,沒有媽媽的「參謀」,自己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就是典型的父母為孩子做的太多了,讓孩子喪失了自我意識,變得沒有主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孩子,以後出身社會也很難適應。我們之前有講過,父母要允許孩子尋求幫助,但前提是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像這能力范圍內的小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應對,沒必要找父母提建議、做決定。
前幾天,我接到一個家長的求助:
孩子上大學了,學校裡的事情,總是微信問我怎麼辦?上大學了,他應該自己獨立了,我又不在他身邊,哪能啥都管呢?
我問她,孩子以前的這些事兒誰操心呢?媽媽說之前孩子就負責學習,吃住都是家裡人管著的,接著補充了一句,但是現在上大學了啊,他應該要獨立生活了。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會養成依賴心理,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你一下就想讓他獨立,他很難適應的。
孩子向父母求助是合理、正常的,但也有一個限度。如果你發現孩子任何事情,都表現得很無助,茫然,自己不思考怎麼辦,只會找爸爸媽媽,那就要就要引起注意了。是不是平時替孩子做了所有的選擇,讓他失去了獨立思考、有自己想法的機會?
04抗拒做事
不少家長對這類孩子都不陌生:
平時好吃懶做,上網玩手機興致勃勃,一讓他做點什麼事,就面露不悅,怨聲載道,有時候甚至根本叫不動。
當父母做得過多,各種事情上都不用孩子操心、動手,孩子就會安于舒適享受,以自我為中心,沒機會感受父母的辛苦,於是也不懂得關心體貼父母。
而且,孩子在勞動上的惰性也容易遷移到動腦思考、學習上來,形成思維上的惰性,影響學習。
Wendy媽有話說: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本能。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這個界限,越界的愛只會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別怕孩子吃苦,別怕孩子失敗,該是他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別讓你盲目的愛,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