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做功課、考試,只求能應付老師和家長,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批評教育不反抗、無所謂,更無改變的意願和行動……
家長們困惑不解:「我投入那麼多時間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學習、興趣、特長樣樣操心,為什麼孩子總是一副無所用心、懶懶散散的樣子?」
假期我給兩個讀小學的女兒報名參加為期兩天的野外生存訓練營。
兩天一夜,她們將在老師的帶領下,趟過湍急水流,翻過崇山峻嶺,學會鑽木取火,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開始,我有點猶豫。畢竟是文弱的女孩子,她們可以嗎?
但帶隊老師的一句話,打消了我的顧慮。
她說: 「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究竟是什麼使家長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的怪圈?
父母過度「管」孩子,極易導致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沒有責任感,鬆懈懶散,家長朋友們快來對照著看看,自己是否「躺槍」了呢?
管得越多,孩子越懶散
你家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嗎?
在家不做家務,能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也不做,在學校也是如此。
認識一對夫妻,有個很可愛的女兒,夫妻倆十分寵愛孩子,從小到大都捨不得孩子幹活。
如今女兒大三了,在家碗從來不洗,外套鞋子脫了就一丟,啥都不幹,回到學校,內務也做得特別差。
夫妻總是一邊抱怨一邊就代替孩子收拾。
像這樣的情況,源頭還是在於父母做得太多。很多父母習慣幫孩子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為孩子忙前忙後,助長了孩子的惰性。
不少家長都有個認識誤區,總覺得小時候多替孩子做一點,孩子長大自然就會自己做了。
可是事實是, 不是孩子成長的所有問題,都能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變好。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在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是成年後也不能改變。
小時候,家長管得多,替孩子做得多,就是在助長孩子的懶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
管得越多,孩子自律性越差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湯瑪斯·戈登博士曾經接待過一個十幾歲的少年:
「每當我父母不在身邊時,我發現,我不可能讓自己離開電視前面的椅子,我已經習慣了他們逼我去做功課,當他們不在家時,我自己內心沒有任何力量能夠讓我去做功課。」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太多了,他們從小到大被父母密不透風的管束慣了,自始至終依靠父母每天的嚴格要求生活和學習,表面上看沒什麼太大問題,但是哪天一旦沒人管他了,生活就開始變得很糟糕。
拿學習來說,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管得比較嚴,看著孩子做作業, 給孩子檢查,但是父母一出門,孩子就該幹嘛幹嘛,絕對不會坐在書桌前看書、學習。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指出, 在中國有幾百萬的大學生正在假裝學習,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孩子。
這些孩子上了大學,沒人管束,便開始自由放縱,上課睡覺玩手機,拿著父母的辛苦錢玩遊戲,混日子,混學分,連一節課都不肯好好聽......
沒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在孩子形成自律之前,父母的管教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他律過多,而且這些規則沒有滲透孩子的內心,孩子自我約束力就很難形成。
管得越多,孩子自主性越差
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道理,但是控制欲常常他們停不下來去替孩子做很多決定,他們不相信孩子的感受和選擇,無不參與、無不干預,最終抹殺孩子學習的過程。
有一位家長送孩子參加夏令營,孩子表現得特別好,不僅獨立能力超強,而且還會幫帶隊老師做參謀,提建議。
很多人都問她怎麼養出這麼獨立的孩子,媽媽的答案是兩個字:不管。
這位媽媽解釋道: 「想讓孩子獨立,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家長只需要放手,多讓孩子做選擇就行了。」
我很佩服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畢竟很多時候,放手比事無巨細的管教難多了。
小時候你替孩子做了太多主,孩子未來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建議您可以這樣「管」
多放手,培養孩子自主意識
家長要逐漸對孩子放手,對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同時,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給他們嘗試錯誤、並改正錯誤的機會。
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先由父母協助、指導和督促,逐漸過渡到由孩子自主安排、自主完成。這樣能使孩子獲得自我控制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管理的決心和意志。
急於插手、急於糾正,就會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動上都產生依賴感,不願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不放任,樹立孩子規則意識
對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視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獨立思考,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著對規則的輕視和拋棄,而是允許孩子擁有有限的自由。
家長要給孩子明確自主的范圍,什麼是可以適當放寬的,什麼是需要限制的,什麼是必須嚴格遵守的。
比如作息,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確定能夠保證孩子充足睡眠的上床時間和起床時間,絕對禁止因為賴床而上學遲到。
如果放縱下去,精神狀態就會出現問題,變得懶散和無所謂,更不可能勤奮和刻苦了。
因此,家長要加強監督,和學校密切配合,説明孩子強化規則意識和日常規范,養成良好習慣,讓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巧獎勵,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家長要多使用內部獎勵,少使用外部獎勵。
孩子通過積極地探究和瞭解周圍世界,由此產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對孩子獎賞,此時家長如果能夠及時肯定、及時鼓勵並給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這種獎勵就是內在獎勵。
相反,家長為了讓孩子做某事而給予物質上的承諾和獎賞,就是外部獎勵。
比如,晨跑時家長鼓勵孩子堅持跑完1000米,並在跑完後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種內部獎勵。如果家長承諾孩子跑完1000米就可以買一雙新跑鞋,就是一種外部獎勵。
這種獎勵變成了賄賂和交換,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動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覺得自己的行為是由這些報酬和獎勵引起的,孩子會更多地關注行為的結果而忽略行為本身,很容易對某種行為或學習逐漸失去興趣。
Wendy媽有話說:
請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
孩子可以自己進化,只要你給他們自由。
為人父母,「因為愛,所以我要為孩子多做點」,這是本能;「因為愛,所以我要為孩子少做點」,才是智慧。
努力學會放手,做個「不管教」的父母,是天下父母的必修課。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種智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