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不可否認,誰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最好的狀態是子成龍,女成鳳。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常聽一些家長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總是在心里默默嘆息: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總是拎不清輕重,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殊不知,管教孩子多一分,少一分,都是截然不同的結果。
央視主持人董卿,曾經在《開學第一課》中說道: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
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為人父母,真的是有時限的,而這個有效期只有10年。
那麼,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該怎樣管教孩子?何時該管,何時不該管?
父母若做到「五不慣」和「三不管」,孩子長大后會更有出息。
01
五不慣,孩子將來更出息
1、孩子任性妄為,不慣
每個孩子都有任性、不聽話耍賴的時候,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父母的反應,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冷處理,你哭你的,我忙我的; 二是責罵威脅,不聽勸告,就棍棒伺候; 三是妥協,心軟地做出讓步。
不滿足就耍賴、哭鬧,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嘗到了通過「哭鬧」爭取到「福利」,于是頻頻用出絕招「要挾」父母。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則。
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你妥協的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判斷,即只要堅持哭鬧下去,總能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孩子第一次試探,后面就變成了真正的討價還價,要挾的籌碼也就越來越大。
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2、孩子沒有規矩,不慣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所以,一定要在父母管教孩子有效期內教育孩子。
6歲前若不給孩子立規矩,再好的教育都是無用的。
立規矩,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即讓孩子明白規則就是界限,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
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進入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規范,踏入職場要遵守公司制度……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以孩子年齡小為由,不斷包庇縱容孩子的各種行為。
孩子闖了禍,你包庇縱容;孩子犯了錯,你不以為然;孩子有了壞習慣,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就這樣,孩子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縱容下,被寵壞了。玩游戲、逃學、亂花錢,孩子長大之后,父母會發現,再也管不了孩子。
3-6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期,這個時期如果沒有給孩子建立規矩, 6歲之后再開始立規矩,將會非常困難,孩子家長都痛苦。
3、孩子不做家務,不慣
如今,社會上的「巨嬰」越來越多,哪怕成年了還是離不開父母,哪怕工作了還是要「啃老」。
不要責怪孩子變成了「巨嬰」,那是父母曾經種下的「惡果」。
父母的過度包辦,讓孩子從小就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認為,「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因此,孩子3歲之后,父母就要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穿鞋、吃飯,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動,也要讓孩子參與進來。
可能有的家長會認為,現在幫孩子做很多事情,孩子長大以后就理解了,似乎長大以后就好了。
如果你總是覺得孩子小,許多事情長大以后自然會好,那麼恐怕要讓你失望了。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相比,就業率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古人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做家務,是孩子成為精英的第一步。
4、孩子沒有教養,不慣
一個孩子缺乏教養,往往會有這樣的表現:
自私,眼里只有自己,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說話的時候沒有分寸,不懂得尊重別人;
不懂得收斂自己的情緒,亂發脾氣……
一個缺乏教養的孩子,即使家庭再富有,也很難在社會上立足。
孩子的行為,藏著父母的教養。
尤其是現在的家庭,常常是幾個老人圍著孩子轉,有的孩子從小就被慣壞了,對著老人呼來喝去,沒有絲毫敬意。
這一點,父母一定不能慣著孩子。
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高不高,一個人的教養決定了一個人飛得遠不遠。
有教養的孩子,未來才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5、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小時候會多少知識、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終身陪伴的好習慣。
比如做事情有計劃、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對人和善謙虛等等,這些習慣是孩子未來前進不息的內驅力。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截然不同的習慣,注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哪有什麼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
3-6歲是孩子規則意識和早期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在游戲中制定并參與規則,樂于接受管教。
父母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孩子一些不好的習慣一定要改正,不能慣著他。
02
三不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1、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不管
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所以讓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
「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蒙臺梭利博士說,「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
在蒙氏幼兒園,我們常常鼓勵孩子自己動手操作,教室中很多工作材料也都是取之于家庭中常見的真實事物。
這些材料按照孩子使用的尺寸大小定制,微縮到適合孩子自主使用。
孩子通過自己獨立做事情,掌握了抓、捏、剪、穿脫衣服、擦桌子等基本的自理能力。
經過練習,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觀念,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教育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孩子才會成長。
2、孩子該經受的挫折,不管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幫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礙;
無疑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退化。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
很多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挫折,就萎靡不振。
當孩子3歲之后,就可以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慣著他。
比如,積木歪到了,發脾氣、哭鬧;游戲輸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這樣的情景,作為家長一定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3、孩子自己能做的選擇,不管
有時候,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太過「能干」。
什麼事情都替孩子計劃好,小到日常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大到報輔導班、興趣班,完全由家長一手操控。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走一些彎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
但路畢竟還得靠孩子自己來走,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并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只要孩子選擇的大方向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家長應當適當放手,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父母愛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急,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他一步走完。
卻忘記了,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在該嚴管的時候嚴管,讓孩子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在該放手的時候舍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去鍛煉。
孩子有了生存的本領,才能遠走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