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從小開始的,但是,現在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覺得「只要他喜歡就好。」這就導致很多孩子都已經快上國中了,父母還是一味縱容,把他們捧在手心裡。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可能會變成一個自私,任性,沒能力的人。
可以說,習慣是體現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
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家長:
每天早上不辭辛苦地叫孩子起床,幫孩子穿衣,送孩子上學;
每天晚上不知疲倦地督促孩子學習、安排孩子洗漱、管理孩子的作息。
他們事無巨細地安排著孩子的生活、學習和社交,可孩子卻像他們手中的提線木偶,一旦放手就完全不能獨立。
究其原因,是這些父母不懂得讓孩子樹立規矩意識,用好習慣來代替父母的管教。
吳軍老師在《見識》一書中說:
「比缺錢更可怕的,是缺乏規矩。」
一個孩子的規則意識可以反映出他的教養和人品。
所以,在6歲之前,想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首先要幫他樹立規則意識:
規矩讓孩子在安全的范圍盡情探索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於管教》一書中曾把規矩和界限比喻成懸崖邊的欄杆:
同樣是站在懸崖邊,沒有欄杆時,我們會站得很遠不敢靠近;
而有欄杆時,我們卻敢站在崖邊向下俯瞰。
因為欄杆讓我們清楚地知道危險的界限。
杜布森博士說:
「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
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為孩子立規矩,不是為了給他束縛,而是為了讓他在安全的范圍內更自由地探索世界。
知道了界限,反而獲得了自由。
規矩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自律
聰明的父母會給孩子制定基本的行為規范和指導性的處事原則。
養成「習慣」後放手,嘮嘮叨叨和事事操勞便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孩子上國中之前,家長一定要幫助他養成這6種習慣!看看你家孩子具備了幾種?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一定要培養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從小事開始,自己的襪子自己穿,自己選擇上學時穿的衣服,自己檢查作業的完成情況。遇到事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孩子從小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孩子的人生早晚都是他自己的,所以讓在他很小的時候有著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當有一天你放手的時候就不會過於擔心,他自己也不會恐懼。
2.參與家務勞動,培養責任感
凡凡媽從小就會給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務活。媽媽對凡凡說:媽媽負責做飯,爸爸負責洗碗,凡凡負責倒垃圾。所以凡凡一直很習慣的看到垃圾桶裡垃圾多了就自己去倒。而且每次家裡要置辦大的物件都會開會,比如買電視,買汽車,都讓孩子參與一份意見。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凡凡,一直對家裡有一份責任感,覺得自己是家裡的主要成員,這是我們的家,而不是爸爸媽媽的家。很多家長都喜歡把孩子看作是無知的,什麼事情都要為孩子做主,都要替孩子著想,一直呵護著。其實這樣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
3.養成閱讀習慣
很多家長都知道,我們經常在文章裡面強調:一定要讓孩子大量閱讀,提高認知,積累詞彙,增強語感,提升寫作能力,擴大知識面,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孩子12歲之前,是閱讀能力(即學習能力的基礎)發展的最佳時期,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六年,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大量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發展更為重要。只有在這個階段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孩子今後的成績上升才會力量強大、後發制人、潛力無窮。
可能有些家長會說,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看書。那是因為孩子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家庭環境中也沒有看書的氛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書,或者選擇一些既有趣又可以學習的場景,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從孩子的興趣入手,能夠靜下心來看書就可以了。
4.學會選擇,懂得取捨
皓皓的爸爸每次帶皓皓去超市之前,都會和皓皓做好約定。他會對皓皓說:我們這次去超市,你只能選擇一樣東西,薯片或者玩具。如果你選擇了薯片,很好,你吃到了很美味的東西。如果你選擇了玩具也不錯,因為玩具可以玩很久。皓皓第一次選擇了薯片,而且爸爸讓他在眾多品牌和眾多口味裡快速挑選。
第二周,他再次和爸爸去超市的時候,他選擇了玩具。我們的人生不可能同時擁有很多東西,人長大的過程就是要一次次面對取捨,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也是培養他的一種思考習慣,這對他以後的人生中,在重大選擇的時候就會有自己明確的目標。而越早有自己目標的人,成功的幾率越大。
5.有規律的生活
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比如每天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幾點做作業,幾點閱讀,幾點睡覺。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堅持下來並不容易。但是如果孩子能習慣了這樣的生物鐘,不僅對孩子的身體成長有好處,而且對他長大以後做事的規劃性和統籌安排性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有規律生活長大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會自發地制定計劃,而且比較有耐力。對於孩子能堅持制定和完成計畫,家長一定要從小就給予極大的肯定和鼓勵,甚至獎勵,這會是難能可貴的優點,在長大後,有計劃並能堅持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6.學會傾聽,樂於助人
每個孩子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對世界的認識時,都會急於要與人分享,聰明的父母永遠懂得細心和耐心地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說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家長傾聽了孩子說話,也要告訴孩子耐心傾聽別人說話,你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想法聽起來也會有趣的。
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讓孩子懂得幫助別人,這樣的孩子誰都會喜歡的。長大後,懂得傾聽別人、樂於幫助別人的人,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有超高的人氣,會擁有更多人脈。如果你家孩子還沒有養成這些好習慣。
那麼,從現在開始,請「逼著」孩子養成這6個好習慣,孩子想不優秀都難!因為優秀是一種習慣!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張照片。
爸爸站在安全線內,規規矩矩地等地鐵。
女兒學著爸爸的樣子,跟在後面認認真真排隊。
美國作家鮑德溫說過:「 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所以,要想孩子養成好習慣,不僅需要父母的言傳,更要父母身教:
要求孩子講文明,首先自己不能爆粗口;
要求孩子早睡早起,首先自己不能熬夜賴床;
要求孩子認真學習,首先自己不能總玩手機…… 只有父母帶頭去做,孩子才能跟著父母學習。
我們常說,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不僅僅要督促孩子遵守規定,更需要和孩子共同努力。
遵守規定要一致
首先是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應該一致。
在6歲前,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要督促孩子持之以恆地遵守規定。
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輕易打破。
有些父母在家裡對孩子放縱嬌慣,到了外面卻要求孩子聽話懂事;
有些父母早上心情好對孩子要求嚴格,晚上心情差就對孩子放鬆管教。
可想而知,這樣的父母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是多麼不現實。
其次,在要求孩子遵守規定時,家庭成員要保持態度一致。
不能媽媽剛說完不能吃零食,爸爸轉身就買回家一堆薯片和飲料。
在遇到意見不同的情況,家長也不要當著孩子面爭論,可以在背後解決,避免造成孩子的困惑。
管教之中要有「愛」
聽過一個故事。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長時,看到一個男生用石頭砸同學,制止男生後叫他去校長室。
男生來到辦公室等陶先生,本來以為會被狠狠教訓。
沒想到,陶先生瞭解到他是因為別人欺負女生才打人後,卻給了他四顆糖做獎勵。
第一顆獎勵他的準時;
第二顆獎勵他及時住手,尊重老師;
第三顆獎勵他的正義;
話沒說完,男生就哭了:
「校長,我錯了,不管怎麼說,我用磚頭打人不對。」
陶先生拿出第四顆糖:
「你已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一個不被管教的孩子是一個感覺自己不被愛的孩子。
而沒有愛,也難以讓父母管教好孩子。
真正的愛是在管教中的愛,真正的管教是體現愛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