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父母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帶孩子到遊樂場或公園,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孩子也想加入,但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聽到孩子說:「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有些家長看不得孩子受委屈,遇到這種情況直接跟孩子說:哼,咱們也不跟他們玩,有什麼好稀罕的!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正確的,當孩子對人際交往有需求的時候,是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認真對待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困惑,是父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當孩子問出「媽媽,他們為什麼不跟我玩?」時,家長的回應很重要。
01
「媽媽,他們不跟我玩。」
萱萱手裡拿著自己的芭比娃娃,扁著小嘴,悻悻地躲進媽媽懷裡。
原來,萱萱看到兩個小女孩湊在一起玩貼紙,走過去想加入她們。
可是兩個小女孩看到萱萱走進,立馬站起來跑到另一邊去。
萱萱愣了一下,又跟著兩個小姑娘跑過去,被小女孩指著大喊:「不要過來,我們不跟你玩。」
萱萱低著頭,傷心地問媽媽:「他們為什麼不跟我玩?」
媽媽不忍心看著孩子受委屈,惱怒地瞪了那兩個小女孩一眼,不屑地說道: 「那幾張破貼紙,還怕別人會搶他的。哼,我們才不稀罕,媽媽帶你去買貼紙,不跟他們玩!」
說完拉著孩子的手,把她帶走了。
萱萱不情願地跟著媽媽,一直回頭望著那兩個小女孩,臉上掛滿了期待和失落。
當孩子們遇到社交障礙時,許多家長都把它當做了一件小事。
為了抵消孩子的負面心情,要麼否定他人,「不玩就不玩,我們還不稀罕跟他玩呢。」
要麼否定孩子:「你不會自己找別人玩嗎, 非得去湊什麼熱鬧?」
然而,孩子對人際交往有需求的時候,恰是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
認真對待孩子遇到的每一個困惑,是父母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
當孩子向你求助「為什麼他們不跟我玩」時,你的回應對孩子很重要。
02
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參加親子節目時,妹妹包子也遭遇了這樣的困境。
包子看到姐姐很受歡迎,而自己卻沒有交到朋友,做遊戲的時候,大家也都沒有理她。她委屈地對媽媽訴苦:
「他都不沒有跟我坐。」
「都想跟姐姐玩。」
「他們整天都是這樣。」
蔡少芬並沒有把它當成一件小事,也沒有叫孩子逃避,而是非常認真地傾聽孩子,並針對孩子提出一些建議和方法。
她說:「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那種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
之後,孩子們要完成一項任務:在迪士尼樂園邀請小朋友參加他們的派對。
剛開始包子被拒絕時,有點失落,但她很快就振奮起來,用媽媽教她的方法:「多笑一點,主動一點」,勇敢地一次又一次發出邀請,被拒絕時依然微笑著幫對方拍照。
最終,包子成功送出了所有的邀請卡,內心的自信和開心溢于言表。
面對孩子的社交困境,心態樂觀、積極面對、努力改變,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正如蔡少芬幫孩子們總結:「把好的東西放大,把不好的東西丟走,然後自己改變了,就會吸引到很多人了。」
用心的父母,會用智慧有效地幫助孩子順利渡過困境,健康茁壯地成長。
03
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遇到障礙、遭到挫折很正常,關鍵在于家長的引導。
比起逃避和否定,教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助攻。
1、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是孩子的定心丸
蔡少芬在面對包子的困惑時,沒有貶低孩子:「是你自己不夠好,所以大家不喜歡跟你玩。」
而是肯定她的優點,對她說:「你很可愛,怎麼可能沒有人喜歡!只是有些人會有不同的表達。」
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它像黑暗中的一把火,不僅能照亮孩子的心,更能驅走孩子內心的孤獨和寒冷。
當孩子被人拒絕時,他的內心一定是難受的,他可能會懷疑、否定自己。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堅定地支持和肯定孩子。
2、父母的小小助攻,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最快捷徑
其實,我們的小小準備,會讓孩子事半功倍。
比如,去朋友家裡玩,提前帶一些玩具或者零食,讓孩子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
比如,給孩子們安排一些角色,讓孩子能夠和他人一起互動。
一次,我帶著孩子到朋友家做客,因為去的比較晚,小夥伴們都玩得很開心,孩子想要加入,卻沒有人理他。
我看到地上擺著一套玩具煤氣灶,就提議大家一起來玩過家家遊戲。
一個小朋友負責炒菜,一個小朋友負責去買菜,我的孩子則負責在做好菜後,把碗分給小夥伴們。
大家各司其職,假裝吃著碗裡的菜,開心地玩到了一起。
3、父母的親身示范,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榜樣
孩子如何與他人交往,大多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
孩子首先是一名觀察家,然後才是一名實踐者。
父母的親身示范,就是孩子學習社交禮儀的最好教材。
牽著孩子的手,帶著他一起認識新朋友,父母說一句,孩子就會模仿著做。
比如:見面先做自我介紹,玩別人的玩具先請求他人的同意,不要搶玩具,做個懂禮貌的孩子,大家更願意一起玩。
4、父母的耐心尊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穩的節奏
順應孩子的發展節奏。當孩子不願意加入,不要勉強孩子去結交朋友。
有時候,家長越焦慮,孩子越排斥。
孩子是在一點一點地學習和實踐中,自己積累,自己整合,慢慢發現人際交往的規律。這樣,他才能真正構建屬于自己的人際關係。
Wendy媽有話說:
我們無法讓孩子生活在一帆風順的環境裡,孩子成長的路上,必然會經歷傷心、挫折和失敗。
當孩子在交往中被拒絕、被孤立,家長的做法很重要。
父母不能一味地保護孩子,詆毀他人或環境,而是教孩子樂觀面對,教孩子解決問題,教孩子做好自己。
用愛心和耐心,等待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終將會發現:做好優秀的自己,自然就會吸引到優秀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