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我說話你到底聽到沒有,說了這麼多遍都沒反應。」
「非要罵你才聽是不是?」
……
這些話聽著是不是很耳熟?
是的,很多父母對於束手無策的熊孩子,往往只能提高音量,一遍又一遍地說著,到頭來還要被孩子嫌煩。
其實說話大聲並不能有效的和孩子溝通,無論父母怎麼說,最終都取決於孩子想不想聽進去。
恰恰相反,有時 父母的嗓門越大,孩子就會越不聽話。
有一位老師在家訪時發現,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於是她就用自己的辦法讓他們溝通。
老師讓孩子將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寫在紙上,再由自己轉交給他的父母。
孩子只在紙上寫了一句話:「請你們不要對我大吼大叫。」
簡簡單單地一句話卻讓父母很吃驚,他們從不認為自己說話的方式有不對的地方。
由此可見,大聲和孩子說話並不是一種正確的溝通方式。
01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大聲和孩子說話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研究發現,從小到大一直被父母吼的孩子,很容易緊張和焦慮。
因為他們在家裡往往難以感受到父母的溫柔和愛,他們會覺得父母每一次的大聲說話都是對自己的否認,從而變得 性格懦弱、沒有自信,遇到事情沒有主見。
在社會中,這樣子的人格很難讓周圍人接受,漸漸地大家都會疏遠他、排擠他。
最終孩子會陷入深深地自我否認,更有的人會得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為了得到肯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父母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他們就會錯以為親子之間的相處就應該是這樣的,他們不會用別的方式來和家人溝通,以至於等到將來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只會通過大聲吼叫和責駡的方式來教育他們。
明明自己小時候並不喜歡這樣的溝通方式,可是到頭來自己卻變成了曾經不喜歡的人,這樣的教育又毀了下一代人。
很多孩子都是吃軟不吃硬的,而中國家長大部分又堅信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方式,從而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加惡化。
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吼叫變得暴躁起來,開始和父母對罵,情緒是會傳染的,壞情緒往往比好情緒傳染的快。
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其實在孩子叛逆的時候,他們最需要的不過是關心和陪伴,而不是父母的「打一頓」、「罵一頓」,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更加叛逆。
02
「低聲教育」指的並非只是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溫柔,而是在教育孩子上也要用更加客觀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孩子,不要上來就高聲指責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與大喊大叫方式截然相反,家長經常因為孩子反復犯錯而急躁焦慮,所以批評的話一說出口就帶上了急躁的情緒色彩,不僅總是沒完沒了的嘮叨而且還經常用很嚴厲的語氣命令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發現這樣和孩子說話他們有時候根本就不予理會,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還有可能對孩子的人格形成造成阻礙,對心理健康也有不利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一件事情,聲調不同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低聲溫柔的建議其實更容易令人接受。
因為低聲會給人一種「我在幫你」的信號,而高聲則會有「命令」「斥責」的情感摻雜在裡面,意味著此刻說話人情緒激動,人在面對這樣情景的時候下意識採取的回避或者攻擊的態度,很難啟動理性腦進行思考。
即使再有道理的話孩子也不會聽,受到嚴厲批評的孩子會有極強的反擊性,他們有可能會撒謊,嚇得戰戰兢兢,沉默反抗,甚至頂嘴。在這樣的心態下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更不會根據父母說的話調整自己的行為。
採用低聲溫柔的態度說話可以讓對方集中精力,不帶有情緒色彩的去接受對方的意見,而不是兩個人越說越激動。
說話的語調是有情緒的,越高聲越急躁,越低聲越冷靜。
如果吼叫有用,毛驢就能統治整個世界了。
父母有時候認為,越是大吼教育的效果也就更好,孩子經常會做一些不能讓父母忍受的事情,當父母想要制止或者勒令孩子停止的時候,就會採用比較強硬或者是大吼的方式讓孩子停下來。
音調和音量並不能夠完全代表意願的強烈,孩子也不會因為父母的大吼而聽話,結果就是大人越大聲孩子反抗的就越激烈,家長生氣孩子不服氣。
父母都是想要孩子好,但是採用什麼樣的態度能更加讓孩子接受呢?如果一開口就讓人覺得受傷的話,不管再好的意見孩子也會認為自己是被迫聽的,不願意採納。
有的時候說話的態度比具體說話內容更加重要,正所謂「有理不在聲高」父母如果只靠音量來強調說話內容重要性的話,得到的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理發展影響。
就像逗小狗一樣,如果總是用刺耳的大嗓門命令狗狗他們或許都不願意靠近,但是如果能夠蹲下來用輕柔的語調配合撫摸的動作,狗狗也更願意親近人並且配合口令做動作。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多用溫和輕柔的語氣說話,能讓孩子更原意接受家長的意見,低聲調更容易溝通達成雙方都滿意的效果。
低聲調教育能夠避免孩子難堪,保護孩子自尊心,誰在接受批評的時候都不願意別人雪上加霜的說一些有的沒的,他們想要做的就是挽回自己做錯事情造成的後果,而不是被指責自己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低聲能夠降低孩子的抵觸和防范心理,讓孩子更認真的聽從父母的講話內容。
低聲還能夠讓雙方都處在平和的狀態中,讓溝通變得更加雙向高效。
更重要的一點是,低聲可以讓孩子不模仿家長說話的方式,這樣從小打好基礎,將來孩子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也不會咄咄逼人。
03
聲調需要降低
家長想要學會低聲教育的教育方式,首先就需要降低自己說話的聲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說話聲音會不自覺的放大,特別是孩子犯錯誤不聽話的時候,會對孩子大喊大叫。
但教育孩子,僅僅靠說話聲音的大小,是沒有任何用的,反而還會讓孩子有反感的情緒,聽不進去任何話。相反,說話時降低聲調,能夠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談話的效率也會增加。
情緒冷靜下來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犯錯誤時,情緒都會激動生氣,這種負面情緒下是無法教育孩子的,反而還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負面情緒如果沒有控制好,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因此,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先放平自己的心態,讓情緒平穩下來,如果內心很憤怒,就要先將情緒冷靜下來,這樣才能有效地與孩子交流。
要坐下來談話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兩個人在站著吵架,互相辱駡對方,如果家長與孩子談話時也是這樣的情況,那麼孩子並不會信服家長,還會出現厭惡的情緒。
即使家長與孩子說的再多,講再多的大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噪音。因此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要和孩子面對面坐下來談話,不要將問題看得太過嚴重緊張。
說話注意措辭
人在情緒非常憤怒的情況下,難免會說出一些髒話,但是家長在於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辭,不要說粗俗的字眼。
家長無意之間說出的話,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說了一些髒話,那不僅是對孩子的不尊重,還是對孩子心靈上的打擊。家長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都要格外注意,無形之間的一個舉動,都會影響到孩子。
Wendy媽有話說:
在家庭教育中,低聲教育是一種智慧,是父母高情商的體現,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用比較平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將來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也能更加冷靜,低聲教育可以加強溝通效率,減少親子之間的矛盾產生。
大吼大叫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希望父母都能用智慧的教育方式來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對孩子批評的時候降低一點聲調,不要帶著情緒去批評和教育孩子,低聲呵斥比高聲咆哮效果更好,當父母發現嘮叨和高聲斥責對孩子再也沒有什麼作用的時候,要反思自己做的哪裡有問題,換一種方式教育孩子說不定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教育需要與懲罰關聯,但是不能用語言傷害來代替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