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的事情。
我們希望,放學回到家,孩子就能主動去寫作業;
我們希望,電視不用斷電,孩子也不會主動去開;
我們希望,手機放在身邊,孩子也對它不會沉迷;
我們希望,每天不用陪讀,不用吼得自己和孩子都懷疑人生。
然而,自律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一個自律的孩子的養成,縱然有孩子自己的原因,而其背後的家庭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自律的孩子?
01從小給孩子立規矩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把孩子的心理發育分成3個臺階,其中,6歲前是孩子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此時,父母及時給孩子立規矩,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克制,形成自律的雛形。
世界冠軍劉璿曾因為對兒子規矩嚴格,被稱作「鐵血教育」,引起了很多網友爭議。
在家中,劉璿立下了很多生活方面的規矩。
比如,早睡早起要嚴格遵守,甜食類的垃圾食品不可以碰,刷牙要認真,吐口水要紳士......
在學習和其他活動方面,劉璿同樣有著精准的安排。
她把一天時間細化到了每一個小時,孩子的每項活動都有具體的時長規定。
很多人吐槽劉璿的規矩太嚴苛,孩子活的未免太可憐。
劉璿卻解釋說,孩子小時候是身體發育的關鍵期,只有現在控制好了,以後才能有更好的身體素質。
而看似刻板的時間表,也只是記錄孩子日常會做的事情,她用時間這根線把它們串起來,引導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劉璿說:「完全的自由是沒有的,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
孩子天性都是自由活潑的,沒有哪一個孩子喜歡被約束。
父母給孩子立規矩,就是在告訴孩子規則與界限,讓他們從小學會克制,懂得及時地收縮自己。
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時間管理,父母的規矩都像是在孩子心中播下種子。
當他們對界限越來越清晰時,這顆種子就會從「他律」內化成習慣,最終形成真正的自律。
02經常鼓勵孩子的家庭
很喜歡作家月下客的一句話:
「一個孩子的自律從哪裡來?
從他開始愛這個世界,從他開始喜歡自己,從他開始認同一件事正確的打開方式。
他的自律就從心底油然升起了。」
一語中的。
孩子的自律性來自他的自尊水準,自尊水準越高,他的自律性就越強。
而如果他的自尊水準很低,覺得我是一灘爛泥,我不行,反正我什麼也做不到,那麼他根本就沒有自律性可言。
自律的基礎,便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可。
原復旦附中的校長謝應平曾分享過他的故事。
「我為什麼喜歡數學呢?」
他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
老師當場從講臺上奔了過來,摸摸他的頭問:
「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還要高興?」
他說是的,從此便喜歡上了數學。
認為自己數學行啊,學數學的時候更用心了,這種「用心」,又反過來促使他學得更好。
這便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
「我們應該學會一種大度的教育,有時候孩子學習上失敗了,已經特別沮喪了,我們就不應該再打擊他的自尊,應該要勇於找到孩子其他的閃光點,去肯定他,鼓勵他。」
所以為人父母,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欣賞和讚美,不必擔心自己的誇讚,會讓孩子得意忘形。
要明白,每一個孩子成長,都是在製造無限的可能性。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鼓勵和肯定,才是培養自信,養成自律習慣的最大動力。
03父母高度自律的家庭
一個孩子馬上要上初二的家長愁眉不展地說,暑假已經過去大半了,沒見孩子學多少習,她磨破了嘴皮子,吼了不知道多少次,作用不是很大,她都急死了,卻感覺孩子一點兒都不著急。
我把家長的這些困惑說給一個當大學老師的師姐,我知道她家有個要上高一的學霸兒子,問有什麼經驗?
她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內,「哪有什麼經驗啊,孩子的學習我和他爹除了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管了管,以後再也沒管過。」
氣人不氣人?不過,我知道她說的是實話,去過幾次她家的人,不用她說,自己大概也能找到答案。
她家兩室一廳的房子,走進去的給人的感覺是——書太多了。
她和老公都是高校老師,平時最喜歡的也是看書,家裡的書不知不覺就變成這麼多了。
孩子小時候,每天晚飯後,帶著兒子去散個步,然後回到家,一人一本書,誰也不打擾誰,他們都覺得是一種享受。
兒子上學後,兒子自己在臥室做作業,她拿一本書在客廳,老公拿一本書在臥室。
她也有過當家長的焦慮,想輔導孩子做作業。孩子只在一年級的時候讓她輔導了一學期,然後告訴她,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她就光榮下崗了。
在她們家,不教就是最好的教,父母就是最好的教科書,父母什麼樣,孩子就會朝著什麼樣學。
Wendy媽有話說:
養育一個自律的孩子,需要很長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可能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都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克服。
而孩子一旦成為一個自律的孩子,父母就會發現,以前困擾自己和孩子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不吼不見效的陪寫作業、搖搖欲墜的親子感情、被佔用的大把的時間……
不要怕麻煩,培養孩子的自律,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財富,對父母來說,也是多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