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以后能夠優秀,能夠成才。
為了孩子能夠優秀,父母有多拼?
在曾經的熱播劇《小舍得》有一句話說出了廣大父母的心聲:
為了孩子,我們可以吃苦、受累、受委屈,無論要自己做什麼,我們都愿意。
在教育內卷越來越嚴重的今天,可以好不夸張的說,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都是父母的奮力托舉。
然而,孩子優秀與否,有時候真的與課外輔導等外在的資源無關;
真正對孩子起決定影響的,而是「 自律」這種質量。
自律,決定了孩子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
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有一句名言:
有一種質量,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
這個質量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自律和不自律的孩子,過得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需要從小就培養。
可以說,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著「能忍」的父母。
會忍,才是當媽的最高境界。下面這4件事上你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律。
忍住伸手,孩子才能獨立
楊絳的父親說: 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再優秀也很難活得幸福自在。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需求。
蒙臺梭利博士指出,幼兒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要給兒童的正常化成長設置障礙。
永遠不要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這應該是每一個父母需要遵守的育兒準則。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忍住替孩子事事包辦,懂得從小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懂得放手的愛,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教育孩子,千萬不能踏入「保姆式」育兒的誤區。事無巨細的為孩子操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
父母不僅累,孩子也會很累,而且還可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孩子3歲之后,度過了安全感培養的重要時期,父母應該學會放手,開始訓練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
生活上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讓他自己做;
自己整理書包、定期收拾房間、洗自己的小衣服小襪子,孩子逐漸能夠學會自我管理。
作為父母,忍住伸手,讓孩子去嘗試應該去做的,去學會必須要做的,讓孩子擁有獨立于世的能力,才是孩子未來自信自律的根基。
忍住嘮叨,孩子才能喚醒內驅力
有的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道理,一天到晚像麻雀一樣嘮叨個沒完沒了。
殊不知,重復的話孩子聽多了,他反而不當回事。
碎碎念,幾乎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特長」。
可是有時候一旦你的愛和關心過了度,就會成為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鎖。
心理學上有一個「 超限效應」:
指當一個人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后,會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最終效果只會事與愿違。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聽一個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最后牧師終于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這個故事很好的詮釋了「超限效應」,教育孩子也是這樣。
你越啰嗦,孩子越不聽話。
著名藝術家陳丹青曾說過:好的教育就是少羅嗦。
很多時候,其實你只要說一遍孩子就已經記住了,不用再反反復復的叮囑。
勤教育孩子不見得有效果,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果勤于嘮叨、大擺道理,效果往往不佳;如果勤于尋找方法和對策,并能有效實施才是值得借鑒的。
忍住脾氣,孩子才能情商高
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娃。愛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娃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愛抬杠。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
正如蒙臺梭利博士所說的,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問題。
無論生活給了你怎樣的磨礪,在孩子面前,請控制住你的脾氣。
育兒路上,你越是從容,孩子越是靈秀。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那麼可以這樣來做。
首先,接受生氣的事實,不必內疚,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其次,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
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這麼讓人頭疼!
父母若強勢沖動,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父母若耐心寬容,孩子就會更加陽光快樂。
忍住催促,孩子才能更自律
教育家盧梭有一句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慢悠悠地體驗,慢悠悠地重復,慢悠悠地琢磨,慢悠悠地從練習中獲得能力的發展。
一般來說,孩子5歲之前,很少是故意磨蹭的。5歲前的孩子,還不知道時間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探索、發現,并享受這個「慢」過程。
孩子在慢慢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各種感官都能盡情發揮作用;
孩子能對事物形成自己的感受,他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專注力均能得以提高。
孩子和大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孩子總是活在當下,而我們大人總是為未來憂慮。
在孩子們的眼中,完全不能理解大人們為何一直在著急。
幾乎所有5歲前的孩子,都沉浸于「 活在當下」。
所以對于5歲前的孩子,我們要適當尊重孩子的「磨蹭」,不要總是以成人世界的節奏去催促他們。
「慢」的世界里,隱藏著孩子的成長智慧。
要想孩子變得更加自律,為人父母就一定要學會「忍」,這4件事,父母越能忍,孩子將來越優秀。
不包辦,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不急躁,給孩子一個平和的童年;
不催促,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不嘮叨,讓孩子在愛中成長,成長為一個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