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提過自己遇到的一件趣事。
有一回她剛上電梯,看到一個小男孩進門就對她喊:「奶奶,你還沒按去哪層呢!」
她沖孩子笑笑說:「謝謝你,奶奶知道了。」
李玫瑾教授說,從這一句話,就能知道這個小男孩不光是媽媽在帶,家裡爸爸、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一定有參與育兒。
因為這個孩子話多而且不認生,說明平時他身邊一定有很多人,經常跟他說話。話多的孩子,多數都是這種情況。
她還讓大家做一個小實驗,如果單位裡或朋友家有3歲左右會說話的孩子,你走到孩子身邊,跟孩子說:「你叫我阿姨(或叔叔),我給你好吃的」。
那些雖然有點害羞,但還是叫了阿姨的孩子,至少是2個的親人帶大的。那些始終低著頭,不怎麼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基本就是家裡一個人在帶。
這些孩子平時跟人對話少,語言輸入得不夠,所以表達不出來。
昨天在辦公室,被同事5歲的女兒團子圈粉了。
同事們看團子可愛,就過去逗她:「你覺得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團子眼珠一轉說:「媽媽和爸爸都是圓,都占大部分。」
聽完,我們一時沒懂,都看著團子,團子就開始用手比劃:「我是說,我的喜歡有這麼大,是個大圓,爸爸、媽媽、弟弟都在裡面,都是很大的小圓......」
我們都愣了一下:「怎麼聽著,那麼像數學課上學的包含和被包含關係呢。」
團子媽笑了,說:「每次團子問她爸更喜歡自己還是弟弟時,她爸就給她‘畫圓’,還嘮叨個沒完。」
這讓我想起了李玫瑾教授的觀點: 如果一個孩子話多、不認生、表達能力好,平時他身邊一定有家長經常跟他說話。
話多的孩子和話少的孩子,隨著時間的增長,差異也會越來越大。比如:
在認知能力方面:話多的孩子會比話少的孩子思維更活躍;
在性格方面:話多的孩子更容易偏外向,話少的孩子偏內向;
在人際交往方面:話多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朋友,話少的孩子相對慢熱。
李教授在演講中提醒:「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是金。」
如果想讓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強,更懂交流溝通,就一定要父母雙方都參與育兒,並且多跟孩子說話。
圖片來源:電影《生在幼子》
李教授這個結論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準確,但的確能在不少孩子身上得到驗證。 在美國學者也曾通過實驗,得出過類似的結果。
研究人員曾耗時2年半,跟蹤42個家庭,記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
選取的樣本都是13-36個月大的嬰兒。有的孩子來自腦力勞動這家(可以理解為中產),也有孩子來自工人階級家庭(普通及家庭),還有些孩子來自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貧困家庭)。
錄音結果顯示,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平均能聽到487句話,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178句話。
這些孩子們3歲的時候,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能夠掌握1116個單詞。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的孩子,只掌握了525個單詞。
在孩子們到4歲之前,這些經濟水準不同的家庭,孩子們聽到詞彙量,竟然達到了3000萬個英語單詞的差距。
而聽到單詞最多的孩子,智商為117,聽到單詞最少的孩子,智商為79。
在孩子們10歲時,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回訪,他們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
科學家們推測,腦力勞動者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跟孩子交流更多,所以孩子詞彙量高、話多,智商也會更高。
而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中,父母疲于生計,對待孩子也更沒有耐心,跟孩子交流少,所以孩子詞彙量更少。
這個實驗也從側面證明了,父母跟孩子說話的多少,影響了孩子的詞彙量和表達能力,也間接影響了孩子的智力發育。
父母會說話,孩子更會表達
我問朋友:「你小時候喜歡跟爸媽聊天嗎?」
她皺著眉頭說:「我的媽呀,我最怕跟我爸聊天,無論聊什麼,他都能給你落在好好學習上。」
一句話把我逗笑了,這不就是無數親子聊天的縮影嗎?
俗話說,聊天是門藝術,好的聊天技術,不僅能增加親子感情,還能調動孩子的大腦思維,養出聰明寶寶。
1、少用封閉式提問,多提開放性問題
對父母來說,最難的可能就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聊天。
葉一茜為此就很苦惱。她曾經在微博上曬出和女兒森碟的聊天截圖,配文說:和森碟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
其實,只要把「封閉式提問」變成「開放式提問」,母女就可以聊起來了。
具體怎麼聊呢?可以多借用5w模式,也就是who(詢問人物)、when(時間)、where(地點)、why(為什麼)、how(怎麼辦),問一些敞開式問題,激發孩子的表達欲。
孩子:媽媽,我太喜歡《小豬佩奇》裡的喬治了。媽媽:我也喜歡喬治,我覺得他很可愛,你呢,喜歡他什麼呢?孩子:我喜歡看他跳泥坑。媽媽:哈哈,他好像還跟誰參加了跳泥坑比賽是嗎?孩子:媽媽,是喬治爸爸,他還有一雙跳泥坑的大靴子呢。…...
還可以借用一些常用句式:
「你覺得......我們該怎麼辦呢?」 「你看完......有什麼感覺?」 「如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他說得很棒,一定別忘記表揚,告訴孩子,媽媽真為你驕傲。
如果孩子說錯了,我們也可以耐心引導,但千萬不要粗暴地打斷孩子。
哪怕我們不加任何點評,只要我們始終把孩子當做對話中的主角,鼓勵孩子去發散,孩子也會越來越勇敢地表達。
2.跟孩子共情,啟發孩子表達
我曾看過一個視頻:女孩因為爸爸喝了她的汽水,非常不開心地哭了,爸爸通過聊天,教女孩如何處理情緒。交流中,女孩難以清晰地表達自己感受,爸爸就代她說出來:
「是因為我喝了你的汽水嗎?」女孩點頭。
「那你就把你的不高興說出來」,可女孩還是哭。
爸爸又說:「我沒經過你同意喝你的汽水,這是我不對。可你要告訴爸爸你的感受,把不舒服說出來。」
女孩停止哭泣,開始跟爸爸交流。
圖片來源:電視劇《明天媽媽不在》
無論孩子是什麼情緒,充分關注孩子感受的聊天,都能說到他們「心」裡去。這樣的對話,才會對產生好的效果。
3.給孩子講故事時,鼓勵孩子多「打岔」
很多父母雖然很願意講故事,但是很討厭孩子「打岔」。
「我女兒總是打斷我,說一些書裡的情節。」「我孩子看見書裡見過的汽車、房子,就用比劃在哪見過......」
這時,父母就容易著急。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的作者,建議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時,鼓勵孩子去發散,如果孩子自己沒有想到,父母也可以幫著孩子「打岔」。
「如果金髮女孩坐在熊寶寶的椅子上會發生什麼?」「如果熊寶寶一家發現了女孩,會對她說什麼?」 「如果是你,會不會去坐那把椅子呢?」
我們不用在意講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如果孩子能想像出一個新的故事,那孩子的表達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Wendy媽有話說:
培養優秀的孩子,其實和父母的經濟地位、身份職位關係並不大,只要父母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語言,多溝通、多引導,孩子就有機會收穫幸福的未來。
良性的親子溝通和互動,對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都有著不動聲色的巨大力量。
想讓孩子聰明、健康,就讓我們從好好和孩子聊天開始吧~